【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1973—1992: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1)》。本年度有关电影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29次,已有794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Wednesday, August 03, 2011 17:28:50;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1:37:56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影百科;作品关键词:电影,电影和栏目策划范文;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1973—1992: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1),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1973—1992: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
在《戈达尔论戈达尔》(Jean-Luc Godard par Jean-Luc Godard)中,戈达尔曾对法国艺术批评史作过别具一格的结论。他说,批评的历史“环环相扣:德尼(Denis)、夏尔(Charles)、艾利( lie)、安德烈(Andr ),还有安德烈(Andr )、塞尔日(Serge)”。戈达尔以称呼对方名字、省略姓氏的亲切方式,隐晦描述了他对法国批评史的理解:德尼是狄德罗(Denis Diderot),最早从事文艺批评的百科全书派哲学家;夏尔就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现代批评的缔造者;艾利是法国艺术史家艾利•福尔( lie Faure),他在五卷本《艺术史》(L’Histoire de l’Art, 1919 —1921)中,把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研究;第一个安德烈是作家安德烈•马尔罗,1946年写出了《电影心理学概说》(Esquisse d’une Psychonlogie du Cin ma);第二个安德烈是安德烈•巴赞,法国著名影评人和理论家;对戈达尔来说,最后这个“塞尔日”在当代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他的出现把“批评之环”合拢了,把现代批评沟通于批评的传统,在闻名遐迩的法国批评家中,这个人的名字在中国还很陌生,他就是塞尔日•达内(Serge Daney),法国迷影文化最后一个精神后裔。
出版,名为《电影的家与世界》(La Maison du Cin ma et le Monde)。书的封面简约、庄重,让人想起法国在196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结构主义经典篇章。以出版大学教材和社科名著闻名的出版社,如此隆重出版一位影评人而非学者的文集,这在法国电影文论史上,此前唯有安德烈•巴赞一例。塞尔日•达内这位面容清瘦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人在短短二十年间,写作了近千篇文章,竟有厚厚的两卷本,长达一千三百多页,如此叹为观止的勤奋,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疾笔论战的特吕弗。在法国,塞尔日•达内恰恰被很多人看作是兼具巴赞风骨和特吕弗色彩的传奇人物。
1992年6月,塞尔日•达内于巴黎逝世,终年只有四十八岁。临终前,他在好友塞尔日•杜比亚纳帮助下,完成了个人口述自传《坚韧的心》(Pers v rance)。在这场对话中,就连与达内交往二十多年的杜比亚纳,也惊讶地发现“很多过去从未说过的东西……直到那一天我才理解他,才真的认识他。一个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的人,如此坦然、清晰地谈论自己的一生、他与电影的关系,平静而不失偏颇”。这部口述自传还没有完全校读完毕,达内就死于令人绝望的世纪病—艾滋病,而这种病所能表达的全部精神性特征,几乎能概括达内的多舛的命运:宿命,痛苦,在无限的激情与幻灭命运之间的矛盾,孤独,浪漫主义,感伤和绝望,乌托邦……塞尔日•达内1944年6月4日生于巴黎犹太家庭。在出生前几个月,他的父亲被盖世太保逮捕,遣送到波兰犹太人集中营,从此下落不明。塞尔日•达内从未见过他父亲,二战结束之后,他也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生死的消息,但少年达内始终相信他的父亲在某天早晨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