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8)》。本年度有关电影诞生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07次,已有360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hursday, August 04, 2011 10:03:59;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1:45:06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影百科;作品关键词:电影史,电影史和信阳师范学院;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8),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这种保守主义力量相当强大,包括一大批坚决批判希区柯克的导演和批评家,比如威恩伯格,还有那些仅愿意承认希区柯克某部作品,但在整体上否认希区柯克是伟大导演的人,比如皮埃尔•卡斯特和瓦尔沃兹。皮埃尔•卡斯特是《电影手册》三位创办人的挚友,一位颇有影响的电影人和影评人。他曾因左翼影评人过于强调内容大于形式,与巴赞联合起来反对路易•达坎。但他却于1953年5月号上发表文章,把《电影手册》杂志上拥护希区柯克的青年影评人戏称为“施莱尔派的希区柯克式悖论”(le paradoxed’Hitchcock de l’ cole Sch rer)。这个被卡斯特称为“施莱尔”(Sch rer)的人就是埃里克 •侯麦。这个所谓的“施莱尔派”就是我们说过的“希区柯克—霍克斯派”(Hitchcock-Hawksien),专指《电影手册》杂志中拥护美国电影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新星:二十四岁的雅克•里维特、二十二岁的戈达尔和二十岁的特吕弗、夏布罗尔。
皮埃尔•卡斯特这篇文章几乎代表着《电影手册》杂志中老一派影评人的整体倾向,他们无法承认希区柯克是一位与让•雷诺阿、罗西里尼、奥逊•威尔斯一样值得尊重的导演。如此这般,围绕希区柯克,不但产生了《电影手册》和《法国银幕》之间的形式与内容之争(巴赞vs萨杜尔),更产生了《电影手册》内部的新旧影评观念之争(卡斯特vs侯麦)。在迷影文化史的风景中,希区柯克引发的这两种分歧始终是影评争鸣的病灶,故称为“希区柯克症候”。
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希区柯克这个“造钱机器”(money-maker)和“完美匠人”(perfect artisan)的人,竟是今天最为知识分子化(intellectual)、最“作者导演”的戈达尔。1952年《火车怪客》上映,戈达尔化名汉斯•卢卡斯(Hans Lucas)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主体的至高无上》(Supr matie du Sujet)。年仅二十二岁的戈达尔在捍卫希区柯克的过程中,比早期“希派”影评人更深入了一步。鉴于那些否定、批评希区柯克的人都认为希区柯克的电影内容空泛,没有统一的有价值的主题(sujet),戈达尔巧妙地利用“主题”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提出了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双重主体问题。在希区柯克那里,既存在一个电影主体——至高无上的叙述人和电影形式的造物主,也存在一个贯穿始终的电影主题——影片中的主人公始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戈达尔认为,这种对场面调度的潜在价值的出色运用,在本质上与卡尔•德莱叶、阿贝尔•冈斯毫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