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12)》。本年度有关电影诞生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84次,已有934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hursday, August 04, 2011 10:24:00;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1:46:3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影百科;作品关键词:希区柯克,希区柯克和大学门槛;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1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1959年后,“希派”影评人都成了导演,成了“新浪潮”的英雄。同年,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眩晕》在法国公映,这部影片终于征服了那些苛责的批评者,影片在法国评论界收获一致好评。
对希区柯克的批评似乎没了,各种非议似乎消失了。1962年4月,已经成为导演的特吕弗去美国,在好友、翻译海伦•斯科特(Helen Scott)引见下,他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鲍斯雷•克洛瑟(Bosley Crowther)以及赫尔曼•威恩伯格一起吃饭。在饭桌上,他们又谈到了希区柯克。特吕弗发现,在希区柯克的问题上,真正的障碍并不是在法国,而是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美国影评人都对希区柯克抱有深深的偏见。这顿饭让特吕弗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把“希区柯克官司”打到大洋彼岸。他的想法是:在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当年《电影手册》做了一篇失败的访谈,特吕弗打算再次用访谈录的形式,去征服美国。
1962年6月2日晚,特吕弗在巴黎寓所里给希区柯克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他想约希区柯克进行一次细致的访谈,详细谈论他的电影和风格,并把这篇访谈同时以英语、法语两种语言在美国和法国同时出版。任何人读特吕弗这封信都会感动。在信中,特吕弗毫不掩饰自己对希区柯克的热爱和尊敬,并坦白说出访谈的目的:向所有蔑视希区柯克的人,展现希区柯克的美学和魅力。6月15日,希区柯克收到了这封由海伦•斯科特翻译成英语的来信。他被特吕弗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用法语给特吕弗回了一封信。因为他当时正在拍摄《群鸟》,而《群鸟》拍摄结束之后,他还必须用几周的时间做影片后期,所以希区柯克向特吕弗承诺在8月底取得联系,完成这个访谈。
在这期间,特吕弗有两个月的时间去做准备工作。这时的特吕弗已经不是八年前采访希区柯克的愣头青了,做导演的经验让他对谈话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爱是罕见的。他开始搜集这十几年里所有关于希区柯克的争论文章,把关键问题整理出来。同时,他阅读了大量相关文字资料,以及被希区柯克改编成电影的那些小说作品。同时,海伦•斯科特在美国为特吕弗搜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中的重要争论和观点翻译成法文。特吕弗像上了发条一样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并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判断,也不断获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