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迷影文化与电影史(4)》。本年度有关电影诞生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10次,已有201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Wednesday, August 03, 2011 17:16:33;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1:34:5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影百科;作品关键词:电影史,电影回眸和一本分数线;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迷影文化与电影史(4),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在迷影文化的历史风景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电影史重大问题的深刻答案: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概念是谁建立的?艺术院线是如何出现的?谁保护了早期电影拷贝没有毁于战争?希区柯克是如何从商业导演变成电影大师的?“摄影机钢笔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作者电影”的理论缘何而来?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因何停办?……“迷影话语”构筑的风景在电影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但成为电影观念破旧立新的话语动力,也是我们打破传统电影史观的一条“话语通途”。可以这么说,我们在电影史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电影迷恋”的沉甸甸的果实。
1990年代,VCD、DVD在中国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官营机构和电影专业学校对电影作品资源的垄断,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可以接触更多、更丰富的世界电影作品,他们渐渐从电影爱好者变为真正的影迷,他们在城市的角落淘碟,在志同道合者之间传播收藏的影片,并彼此介绍电影作品,成为“中国迷影文化”的独特现象。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结合DVD时代的到来,他们开始通过网络交流电影、发现电影和评论电影,许多影迷因为热爱电影而在网上创建论坛,撰写评论,翻译文献,推荐他们喜欢的电影,搜集电影大师的资料,自愿组成字幕翻译组。有些人则组成电影俱乐部和沙龙,举行小型放映活动和讨论活动。如果说盗版影碟对文化还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就是培养了一批电影发烧友和影迷,他们如今成了导演、影评人和学者。有些人因热爱电影而创办电影网站,进入电影杂志工作,或者出版个人文集。中国“迷影人”的民间活动和评论如今已摆脱江湖身份,进入了正统电影文化,正用他们的作品和言论影响着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这也是新型迷影文化发展的佐证。
然而,长久以来,尽管许多电影学者和理论家本人就有强烈的“迷影色彩”,但对迷影文化的梳理和研究始终处于电影研究的边缘地带。“迷影情结”所产生的各种美学话语、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现象,始终没能引起理论家的足够兴趣,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研究和所谓的“文化研究”的疏漏。我们有过很多种“电影史”,法国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美国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的风格史,或者英国巴利•索特(Barry Salt)的技术史,但我们始终没有一部描述人们如何热爱电影、谈论电影、保护电影、捍卫电影和传播电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的话语内核就是cinephilia。在西方的迷影文化研究方面,近十年出版了数部关于迷影文化的专著。但无论苏珊•桑塔格,还是安托万•德巴克,都认为“迷影文化”主要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1980年代电视出现和普及后开始消退,两个人都认为,迷影文化是以欧洲风起云涌的电影俱乐部、电影资料馆、电影杂志为标志,最终引发了以法国“新浪潮运动”(Nouvelle Vague)为代表的整个欧洲现代电影的黄金时代。这段历史对于“迷影人”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事实上,迷影情结从电影诞生那一刻就已诞生了,并在1920年代达到了一个与1950年代同等辉煌的高潮。“迷影情结”随电影生而生,而且不会随桑塔格的“谳语”而消亡,它会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不断介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