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坤书馆(六)》。本年度有关戏曲学习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44次,已有982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Friday, October 07, 2011 19:32:31;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3:38:10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艺术辅导;作品关键词:戏曲学习,戏曲学习和重庆编导联考;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坤书馆(六),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坤书馆的前身“棒子馆儿”、“清茶馆”、“落子棚”、“落子馆”、“书茶馆”,在清末光绪年间已经在天桥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这些名称是东北、华北籍艺人和北京天桥茶馆结合的产物,既留存右他(她)们的籍贯痕迹,也呈现出外地文化进入京城后的一种初期磨合与转型状态。坤书馆的定名,实际上体现了北京市民阶层对这一文化的认可。至民国后,“民主、自由、博爱”的口号使原本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关系进一步松弛。同时,来自外埠的移民,本地没有了固定收入的旗人及前清遗老遗少,在新式机构里任职的职员等,都成为北京城庞大市民阶层的补充来源,北京的市民阶层随之扩大。而市民阶层的扩大催生了坤书馆现象的繁荣。随着坤书馆的出现,原先鼓书女艺人“落子”的俗称也被授予另一美好名称——“鼓姬”,私下里则被称为“大鼓妞儿”,更为亲切。
当然,鼓书女艺人的表演场所以及自身名称的改变,应是在民国初期逐步完成的。“坤书馆”在北京天桥地区的形成与演璽变,与众多华北、东北鼓书女艺人的进京献艺,以及北京民众对女大鼓这一曲艺形式接受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紧密联系;而“鼓姬”名称的出现,既体现出了鼓书女艺人的表演从“走场乞讨卖唱”向“坐场馆舍演唱”这一从艺生存方式的改变,也体现了民国时期进步的时代气息和民众娱乐观念的变化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