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3)》。本年度有关电影诞生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16次,已有786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hursday, August 04, 2011 09:26:25;文章更新时间:Sun, August 05, 2018 01:43:1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影百科;作品关键词:电影诞生,电影回眸和DV纪实片平台;作者所属频道:学习资料。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3),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阿斯楚克的文章发表后,1948年4月《法国银幕》上发表了青年影评人罗热•里纳尔的《惠勒反对福特》(A Bas Ford! Vive Wyler!)。罗热•里纳尔称威廉•惠勒是“场面调度的冉森主义”(jans niste),他用惠勒在电影形式上的探索,反对专注于内容的约翰•福特。尽管他比较的两个导演不那么恰当,结论也不太公允,但这篇文章成为当时第一篇引用“摄影机笔理论”去分析电影语言风格的文章。
这两篇关于“摄影机笔论”的宣言文章,鼓励了另外两个偷偷喜欢希区柯克的编辑:让—夏尔•泰什拉(Jean-Charles Tecchella)和罗热•泰隆(Roger Th rond),他们于1949年1月25日号发表了第一篇正面分析希区柯克电影风格的文章:《希区柯克吐露实情》(Hitchcock Se Confie),还是发表在《法国银幕》上。在《希区柯克吐露实情》中,两个人分析了刚刚上映的希区柯克电影《夺魂索》(Rope, 1948)。文章比较了许多在好莱坞遭遇商业失败的优秀导演,如奥逊•威尔斯、卓别林、弗里兹•朗、朱尔斯•达辛(Jules Dassin)等,为他们在电影语言上的创新而辩护。两个年轻人在文章的结尾,呼应罗热•里纳尔对威廉•惠勒电影评论范文及影片分析,大胆提出“希区柯克是与威廉•惠勒同样重要的作者导演和风格家”。这篇文章真正触动了另外一派影评人的敏感神经。
当时的《法国银幕》杂志是法国左翼政治力量支持下创办的,因此在杂志的撰稿人中,既有以巴赞为中心的专注于电影美学的亲左派影评人,也有以乔治•萨杜尔为代表的左翼评论家。这为《法国银幕》染上了双重色调:迷影主义和政论色彩。《法国银幕》除了评介优秀的导演和影片,还经常出现带有左翼政治倾向的电影评论,这成为迷影阵营内部分歧的核心矛盾之一,而乔治•萨杜尔就是他们的代表。
我们知道,乔治•萨杜尔也是迷影人出身,他曾为电影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他这一派影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迷影情结与政治倾向的结合,这也成为后世迷影人经常呈现的一种精神特征:“反美”的左翼立场和“反好莱坞”的民族主义倾向,这成为影评人彰显个人迷影情怀的直接工具。具体到实际的实践中,他们捍卫苏联电影,支持法国本土电影和欧洲电影,抵制好莱坞电影。更确切地说,他们抵制那些“好莱坞的成功者”,而在当时在麦卡锡主义下,希区柯克无疑是成功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