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上对民间戏曲的关注,是从明代徐渭开始的。徐渭撰写了《南词叙录》,南词就是指南戏,正是得益于徐渭这样的思想叛逆者和革新者,才使后人对南戏的了解更全面些。所以...[详细阅读]
创作上、批评上如此,理论上亦如此。尽管元代已经有了戏曲研究,但迟迟没有人关注南戏,这也是研究戏曲史的过程中宋代南戏研究开展比较晚的主要原因,作为民间戏曲,南戏不只...[详细阅读]
文人与民间属于不同的阶层,其审美和追求亦大异其趣。民间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游戏、娱乐,文人则不然。中国戏曲的本质是一种民间艺术,由元到明清,戏曲由原来的不被接受到被...[详细阅读]
元杂剧之后的明清传奇和昆曲又变成一种雅的文人戏曲,而且它成为一种主流艺术以后,文人戏曲、昆曲被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所以中国戏曲到明清时期,应该看到它有两条路线:一...[详细阅读]
元代戏曲理论重要的不在它的理论性阐发,而在它的文献性,这也是戏剧理论早期的主要特征,并且也呈现出戏曲综合性中分门别类论述记载的特点。《唱论》、《中原音韵》、《青楼...[详细阅读]
民间戏曲在发展中实际上是被抑制、排斥的,到了元代出现了文人戏曲,但元代的文人戏曲和和明清时候又不同,明清时候是一种纯粹的文人戏曲,文人士夫戏,元代杂剧说它是一种文...[详细阅读]
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最早的理论应该是民间艺人总结的戏谚一类,但由于其口头性难难以见诸记载,这是非常可惜的。随着文人戏曲的出现,理论和戏曲规律的总结研究逐渐开启。到...[详细阅读]
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 刘 祯 [摘 要] 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详细阅读]
何谓经典?经典是如何形成的?经典在20世纪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基于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使命进行全新的思考,提出“戏曲经典化”...[详细阅读]
当下戏曲的去经典化及其他(一) 当下戏曲的去经典化及其他(二) 当下戏曲的去经典化及其他(三) 当下戏曲的去经典化及其他(四) 当下戏曲的去经典化及其他(五) 当下戏曲...[详细阅读]
香港话剧在中国现代剧运的影响下,始终具有较强的启蒙意识和使命感。起这个传统既是西方19世纪发展到高潮的现实主义话剧传统,也是中国话剧对西方话剧接受传统的主流。《话剧...[详细阅读]
戏剧作为一门制作成本、消费成本都居高不下的艺术,其在城市发展的瓶颈一是剧场,二是资金,如果说流动演出方式使剧场的问题还显得不不那么严重的话,资金则成为决定一部作品...[详细阅读]
未探母的杨四郎和探母的杨八郎从《杨家府演义》到京剧《雁门关》 杨家将探母故事的主角杨四郎这个人物,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本文对杨家将探母故事的探讨,也从明代小说开始。杨...[详细阅读]
大约从70年代开始,海外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出版进入一个繁荣期。1970年纽约大学出版Walter Meserve编《共产中国现代戏剧》(Modem Drama from Communist China),书名充满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作...[详细阅读]
然而,从清末民初开始,各地纷纷建设从茶园到上海新舞台之类的西式剧场,看戏成为人们进剧场的唯一目的,演剧成为这类场所最主要的或唯一的内容。它使戏曲的功能、价值渐渐从...[详细阅读]
当然,必须不断强调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戏曲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质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在世界戏剧之林中保持自己的重要地位。正如越是民族的,才有可能越...[详细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确立的由党部和社会局、教育局、警察局三局监管的体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显现出职责不明、体制不顺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27年到1928年,包括汉...[详细阅读]
戏剧教育与人格陶铸:熊佛西的戏剧教育思想 通过戏剧教育,实现对健全人格的陶铸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美育实践的根本...[详细阅读]
民国15年(1926)报纸登载有文章云:昔年女子唱大鼓者甚少,其学多为时调小曲、莲花落等,故此项营业名为女落子,在三十年前即有之,多在前门大街南头路西,该地名为切糕屋子,集...[详细阅读]
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最早的理论应该是民间艺人总结的戏谚一类,但由于其口头性难难以见诸记载,这是非常可惜的。随着文人戏曲的出现,理论和戏曲规律的总结研究逐渐开启。到...[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