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的剧场效应的发现使得晚清改良派(指政治倾向)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详细阅读]
陈去病在《论戏曲之有益》谈到剧场表演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陈独秀则进一步分析如何潜移默化: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头脑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真空,有利于戏曲表演者将戏曲的思想意...[详细阅读]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11期发表《论戏曲》,次年,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在《新小说》第2卷第2期发表。文章开篇指出戏曲的强大观众(非读者)基础,以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感...[详细阅读]
晚清真正注意到戏曲的独特的剧场功能的应推柳亚子、陈去病与陈独秀。1904年,陈去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戏曲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柳亚子在发刊词上对戏曲寄以...[详细阅读]
受法国启蒙主义学者的政治哲理小说、启蒙戏剧的影响,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倡导小说中国理论,欲以小说来营造人心,承载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的设计与想象。然而他们...[详细阅读]
小说(含戏曲剧本)作为一种以想象和虚构为其特征和其擅长的文学样式,之所以被晚清知识分子视为中国叙述的载体,正在于其虚构与想象能对现实中国社会产生寓言功能。小说所描...[详细阅读]
严、夏和梁启超的小说中国理论得到许多晚清知识分子的认同。如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出当前中国,对淮妇女与粗人输人文化,除了借助小说外别无他途。楚卿的《论文学上小说...[详细阅读]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一)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二)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三)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四)...[详细阅读]
晚清知识分子据的这种戏、说合体的现代小说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即追求小说的社会现实功能的小说中国理论,即欲借审美层面的更新来更新人心风俗,从而达到新其一国之民递及道...[详细阅读]
夏曾佑则在《小说原理》里分析小说的娱乐功能时也将戏曲归入小说:无所为而读者,如一切章回、散段、院本、传奇、诸小说,较之《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夏曾佑更明确地指出小...[详细阅读]
四是烘托法:即用群众演员烘托主要角色。 在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舞台上,演员服装要组织有序,使主要人物形象不至于被人群所淹没。般是将群众服装的颜色用弱对比的方法统一在...[详细阅读]
作 者: 杜桦 著 出 版 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321 印刷时间: 2009-12-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详细阅读]
黄埔血花剧社及其社会动员功能探析 邢照华 [摘 要]黄埔军校开办之初,即成立了以军校学生为主体的血花剧社演出组织。其以岭南艺术的新话剧形式,突显了军校政治建军的特色,并...[详细阅读]
2016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动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究...[详细阅读]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一)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二)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三)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四)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五) 古典戏曲理论的文学化(六) 古...[详细阅读]
林天民(1887-1948),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据《学部官报》第6期(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一)登载的《福建省留学日本私费生调查表》,林天民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即1905年12月26日...[详细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告别神圣、削平价值乃至于追逐当下消费与即刻满足的时代。或者说,这是一个精神无根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是文化的平面化,精英的声音被喧嚣...[详细阅读]
世界戏剧节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意义(一) 世界戏剧节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意义(二) 世界戏剧节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意义(三) 世界戏剧节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意义(四) 世界戏剧节对中国...[详细阅读]
其三是推陈出新,是一种整旧如新式的改造。如果说,上述博物馆化是一种保守疗法,那么,推陈出新就是要伤筋动骨做手术,需要有对传统的汲取与对经典的重新发现。这里,推陈是...[详细阅读]
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观摩和分析经典作品或许是习得纪录片技艺的最佳途径,这是本书创意和创新的初衷。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书以对经典纪录片的解析替代枯燥刻板的教条,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取代抽象理论的描述,以群体的多元分析代替个人的单一判断,并提...[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