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阐释小说的四大功能(熏、浸、刺、提)之刺时,引三例证明小说对人心的营造:即林冲、武松之厄使蔼然和也之我发...[详细阅读]
晚清兴起的现代小说理论,实则一种戏、说合体的理论,戏曲文本被纳入说部,常常被人与同样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语言通俗的小说相提并论。 1897年,严复、夏佑曾在天津《国...[详细阅读]
90年代之后的戏剧作品翻译(一) 90年代之后的戏剧作品翻译(二) 90年代之后的戏剧作品翻译(三) 90年代之后的戏剧作品翻译(四)...[详细阅读]
总之,海外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出版不如诗歌和小说多,对戏剧作品的研究论著多于作品的翻译。其研究多集嚷中于样板戏和80年代前后的戏剧。除专著和剧集外,一些戏剧百科全书...[详细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基本上是对90年代的延续和发展,相对来说,戏剧研究方面出版的成就要比作品翻译更多一些。作品翻译比较典型的如2003年夏威夷...[详细阅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70年代的译介,90年代戏剧译介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剧目选择的范围包括了港台地区;风格也重新多样化,从批判现实到传统戏剧再到先锋实;验剧等都...[详细阅读]
90年代后,当代戏剧的海外译介出现较多作品,其中一些也较有影响。我们这里以几部90年代译介的当代戏剧选为重点进行介绍,以便得到一些直观的印象,并和70年代当代戏剧的译介形...[详细阅读]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一)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二)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三)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四)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五)...[详细阅读]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戏剧的这种繁荣,并没有在海外翻译出版中得到体现,相反,80年代海外译介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戏剧集却非常少,成规模的译介出现在90年代。80年...[详细阅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开始了戏剧复兴小高潮。一般来说,1976-1978年是戏剧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有两种形式的戏剧得以展开,第一种是文革前就比较著名的戏剧,如《霓虹灯下的...[详细阅读]
为了实现美的图景,革命者引导民众走向了献祭之路,我们知道,在献祭中,牺牲是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而在几乎在每一部左翼剧作中都能看到在恶的情境下的受难与牺牲。如民众...[详细阅读]
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对楚剧秉持大加肯定的态度,一度提高了楚剧的地位,这成为许可证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的舆论因素。从1926年到1927年,楚剧由于其平民性契合了武汉国民政...[详细阅读]
戏曲舞台意象的诗性品格谈杨小青的导演艺术 回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越剧艺术曾在袁雪芬等艺术家的率领下进行过前后两次重要的革命,这两次革命的产物就是越剧《红楼梦》和《梁...[详细阅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与人、道是一致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是道德...[详细阅读]
本书第一大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由于作者大都参加过影视专业测试及阅卷或招生工作,对于影视专业的现状、动态、考试要求及注意事项了如指掌。针对考生具体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因材施教为宗旨,大到影视专业理论,小到面试的微小细节,都融入了编写人员的理...[详细阅读]
晚清兴起的现代小说理论,实则一种戏、说合体的理论,戏曲文本被纳入说部,常常被人与同样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语言通俗的小说相提并论。 1897年,严复、夏佑曾在天津《国...[详细阅读]
如果说李渔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终结者,那么王国维可谓现代戏曲史学的奠基者。王国维从事戏曲研究在20世纪初,他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他短短的50年的生命里,所从事每一门学科研究...[详细阅读]
唐代禁断泼寒胡戏的戏剧学考祭 丁淑梅 [摘 要]由禁断泼寒胡戏这一视角考察其表演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祛病求安的生命祈愿、生存诉求与佛教的精神超度、信仰寄托,以及民间禳祭...[详细阅读]
而现代文化批评中的经典(canon)概念,一般被理解为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显然,这里第一...[详细阅读]
民国15年(1926)报纸登载有文章云:昔年女子唱大鼓者甚少,其学多为时调小曲、莲花落等,故此项营业名为女落子,在三十年前即有之,多在前门大街南头路西,该地名为切糕屋子,集...[详细阅读]